• 功率半导体加速国产替代 造车新势力率先出手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一直由欧美日(参数丨图片)等外资巨头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让作为电子系统中电能转换和开关控制核心的功率器件站上风口,本土企业随之迎来自主突围新拐点


  • 第三代半导体热潮“带货”沉积设备,供应链与服务本地化成关键考量

    随着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提出、以及全球科技产业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达成共识,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凭借高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电子饱和速率以及抗强辐射能力等优异特性,成为了支撑5g基建、新能源产业、特高压、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数据表明,2020年中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电力电子和射频电子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69.5%。其中,sic、gan电力电子产值规模达44.7亿元, 同比增长54%;gan微波射频产值达到60.8亿元,同比增长80.3%


  • 晶圆代工涨价 考验半导体产业投资逻辑

    对于a股市场投资者来说,半导体行业的坏消息增加了一个。
      8月份最后一天,半导体产业的上游晶圆厂商又有新的“涨价提示”。三星和key foundry已计划在下半年将晶圆代工服务报价提高15%至20%,具体的涨价幅度将取决于客户的订单量、芯片种类和合同期限。
      晶圆的学术说法是指制作硅半导体积体电路所用的硅晶片,是制造各式芯片的基础,如同造面包的面粉。上述涨价,相当于磨面粉的工厂涨价影响面包成本,同理,晶圆代工涨价也增加了半导体芯片成本


  • 默克半导体:芯片短缺还将持续6-18个月

    这一轮芯片缺货潮缓解了吗?9月1日,默克半导体材料事业部全球负责人anand nambiar对记者表示,芯片的短缺还将持续6-18个月,而且从1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来看,全球半导体仍然会保持8-10%的高增长速度


  • 稀土板块持续走高,半导体及元件个股跌超9%

    近期上调派费是竞争格局拐点信号。近日通达系和极兔快递均表示9月1日起全网上调快递员派费每单0.1元。
    8月31日,两市主要指数开盘涨跌不一,沪指低开0.26%报3519点,深成指低开0.11%报14407点,创业板指高开0.06%报3273点。随后两市主要指数快速下跌,科创50、创业板指跌逾1%,沪指跌0.3%。
    盘面上,环保、水泥、钢铁等板块涨幅居前;半导体芯片、氢能源、 mini led等板块跌幅居前。醋酸、工业气体、靶材等板块指数跌幅居前,医废处理、硅锰、土壤修复等板块指数涨幅居前


  • 台媒:台积电从10月起全线涨价;美国批准向华为出售汽车芯片

    据digitimes报道,市场传出,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打破沉默,近日通知全数ic设计客户将扩大晶圆代工费用调涨范围,第4季起全线调涨,12纳米以下先进制程涨价一成,12纳米以上成熟型制程调涨两成,有助毛利率提升,守稳五成大关。台积电不评论价格动向


  • 芯导科技科创板首发过会 致力成为功率半导体领域知名品牌

    8月25日晚,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审议结果,上海芯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导科技”)科创板首发获通过,这意味着芯导科技距离成功登陆科创板再进一步。据悉,芯导科技由国元证券保荐,拟融资金额为4.44亿元,本次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拟用于高性能分立功率器件开发和升级、高性能数模混合电源管理芯片开发及产业化、硅基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功率器件开发项目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 芯导科技拟上科创板 专注研发致力成为半导体领域知名品牌

    近日,据上交所披露公告显示,上海芯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导科技)将于8月25日科创板首发上会。招股书显示,芯导科技本次拟募资4.44亿元,将用于高性能分立功率器件开发和升级、高性能数模混合电源管理芯片开发及产业化、硅基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功率器件开发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 马来西亚新冠病例飙升:芯片供应难上加难,汽车厂商接连关厂

    智通财经app获悉,近年来,马来西亚正逐渐成为芯片测试和封装的一个重要中心,英飞凌、恩智浦(nxpi.us)和意法半导体(stm.us)等都在该国设立了工厂。然而,随着马来西亚新冠病例正在飙升,有可能加剧半导体和其他零部件的短缺,而这些问题已经困扰了汽车制造商数月之久。


  • 毛利率提升 上半年盈利翻倍芯片股扎堆

    截至目前,25家a股半导体(申万二级)公司披露了半年报。其中,17家公司收入增速超过50%,占比68%;14家公司盈利增速翻倍,占比56%。23家公司二季度收入环比上涨,其中16家公司增速超过20%。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消费电子传统旺季到来,5g建设加速和新能源汽车上量,叠加芯片产能持续紧缺,在自主可控的背景下,国内半导体公司迎来发展机遇。